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孔廟是台南的文廟

台南古蹟有時候如果沒有找對人解說還真的不知道建築之美和歷史價值
這裡的相片一部分是跟袋鼠與企鵝家族的小朋友再2012年暑假拍的
一部分是跟米其林級的解說員**散步府城**時拍的
我發現反而沒錢的解說員解釋的比較清楚.......
坦白說我也有上過解說員的課
是婦女會和鄭道聰老師合辦開的課---
內文說明是穿插兩位老師解說的記錄



臺南孔子廟,亦稱臺南文廟,建於東寧王國(鄭氏王朝)時期的1665年,是台灣最早的文廟台南孔廟建於明永歷十九年(西元1665年)距今三百多年,歷經三十餘次整修,列名一級古蹟,全台第一座孔子廟,明清時期為台灣最高學府。
鄭成功命輔政的舊部-陳永華,興建「先師聖廟」,為本省的儒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台南孔廟共歷經三十多次的修建,直到清末建省前,「台灣府學」一直是台灣士子心目中的最高學府,文教地位無與倫比,因而博得「全臺首學」之名。


紅色為主色
孔廟的圍牆都是紅色的。因為孔子是周朝人,在當時冠服宮殿均是以紅色代表著高貴,所以孔廟的圍牆才會都以紅色代表。





大成殿為歇山重簷式以硬山山牆直上山尖而成,西側屋簷皆自山牆面懸出


屋頂置一對通天筒,據傳是紀念秦皇焚書時藏匿經書之筒而立。殿前設月臺可供祭典時八佾舞之場所。



大成門有三門,平時只開側門,有重大儀典才開中門以示隆重,而每組門共有一八個門釘(左、右各五十四個),表示對聖廟的尊崇。大成門另有一特色就是其門柱不像一般廟宇刻寫對聯,是因恐被笑在「夫子面前賣弄文章」之故。

釋奠--祭孔
《禮記》中有記載,「凡學,春官釋奠禦其先師,秋冬亦然;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聖先師。」釋奠時有牲幣、合樂及設饌爵以祭祀先聖先師。到後世為了尊崇孔子,祭孔即用「釋奠」定名。典禮共分成六段禮讚,分別是,迎神禮、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徹饌禮及送神禮。



台南孔廟稱「全臺首學」,釋奠典禮已歷經了明、清兩代的變革,與其他地方的孔廟不同之處,台南孔廟保存及堅持著舊有的傳統,由以成書院負責祭孔禮樂等事,更突顯著對孔子的推崇;此外,在祭孔的雅樂方向,將傳統的”八音”演變成為”十三音”,加入了餅鼓、叫鑼、三音、雙音、鱷鑼五種樂器;更打破傳統讓女性參與祭祀官,實踐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更打破孔子觀念”唯女子小人難養也”。這也可說是時代進步的一大表現。


三百多年來,孔廟歷經數次重大整修,歷史性風貌逐漸發展,至今成為府城台南最完整的傳統閩南建築組群,列為一級古蹟。現今台南市孔子廟之空間格局,在東側立有泮宮坊,南有泮池。泮宮坊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立,蔣元樞理修,為仿木構造之石坊,泮池為圓形,與庭園相接之牆上嵌有「思樂泮水」石碑。

台南市孔子廟主體建築部份依循左學右廟之規制,廟前東西分設有禮門與義路,大成門為入口,兩側為節孝、孝子祠與名宦、鄉賢祠。

大成殿為主體,兩側前為東、西廡,後為禮器及樂器庫。後殿為崇聖祠,其旁分別是典籍與以成書院。大成殿位於台基之上,階梯中央為一斜坡稱為「御路」,刻以棋琴書畫與龍頭,古時平常人不准行走,只有新科狀元與皇帝祭孔時才得行之;平台前後圍以腰牆,角落上立小獅各具姿態,古樸可愛,角落下為螭首,實為排水之用。

府學以入德之門為入口,明倫堂為其主體。入德之門,面寬三開間,中央為燕尾,兩側以馬背收頭,牆面粉白。明倫堂亦面寬三開間,前有一類似拜亭之緩衝空間,內觀似捲棚頂,外貌則為歇山屋頂。明倫堂本身則為硬山燕尾屋頂。








以下事是跟著米奇導覽員走時拍的相片

武德殿前的小橋



谷待這是用來榨甘蔗汁的

日式建築的特色祝意看屋頂的官帽形狀

孔廟的朱紅牆與屋頂的故事值得研究


孔廟建築物威儀莊嚴,建築物共有15座,為國內最壯觀的孔廟,尤其以大成殿最另人稱奇,殿中沒有柱子與迴廊,只以厚牆的排樑支撐,建築結構堪為中國另一代表性建築。部分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