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被**隱翅蟲**咬到到底該怎麼處理ㄚ?

最近在網路上常看到被隱翅蟲咬到的信息
讓我們來看專家教人如何處理






隱翅蟲(Rove beetle)為一種小型昆蟲,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鞘翅目隱翅蟲科隱翅屬(Paederus)。鞘翅極短,因其翅膀不明顯而得名。



隱翅蟲分14亞科900餘屬,有20000餘種,廣布世界各地。

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Paederus littorarius),狀似白蟻,體長約0.5-1.0公分,寬約0.5公分,身體為橘黃色,頭、胸及尾部為鐵青色,腹部是黑黃色相間環紋,故俗稱「青螞蟻」。以腐敗的植物與腐爛的動物為主食。喜好棲息在稻田、公園、草叢或樹林中,動作迅速靈活,能飛又能爬,主要在夏季出沒,尤其棲息處受到騷擾(如天氣濕熱、雷雨過後、除草、整地、砍樹、收割稻子等),就會傾巢而出。

隱翅蟲有趨光習性,常在晚上飛入有燈火的地方,夏天在公園散步或野外活動者都是高危險群。由於體型小,甚至於可穿過一般的紗門紗窗,而常潛入住家中,危害人體。所以,即使安坐家中,也有可能受到侵襲。故隱翅蟲常被暱稱為「夏夜裡的毀容怪客」!

隱翅蟲其實並不會螫人,隱翅蟲皮膚炎(Paederus dermatitis)的發生乃因接觸到它含有刺激性物質『隱翅蟲素(Pederin)』的體液,蟲體在皮膚上爬行時,就會從關節腔中分泌出體液,而引起皮膚病變,造成典型的線狀病灶,而且只要接觸10-15秒就有反應,讓人感到劇烈灼熱刺痛。當蟲體被打死或捻碎時,體液大量濺出,在24小時內就會造成皮膚的起泡及潰爛。患者沾到刺激性體液之手指,若再去接觸其他區域皮膚,就會引起更廣泛的病灶。

『隱翅蟲素』之化學結構特徵為具有兩個四氫吡喃環(Tetrahydropyran rings)的毒性乙醯胺生物鹼(Toxic acetamide alkaloid),是一種高度刺激性物質,其主要致毒機轉為抑制DNA合成蛋白質,但它並不會阻斷DNA合成RNA的路徑。隱翅蟲引起的急性接觸性皮膚炎常讓患者覺得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老一輩臺灣人甚至於常誤認為是被「長腳蜘蛛撒尿」的結果!

民眾要有效預防隱翅蟲侵襲的措施如下:在野外或草地活動,應穿著長袖衣物或使用驅蟲液。隱翅蟲因有趨光習性,就寢前應先檢查床舖是否有隱翅蟲,就寢時最好要關燈,並使用蚊帳。看到隱翅蟲時,千萬不可用手拍打,最好用扇子煽走或用嘴巴把它吹走。萬一接觸到蟲體體液,應迅速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洗淨。

隱翅蟲皮膚炎引起的皮膚發炎及潰爛的外觀通常挺嚇人,但若處置得宜,病灶可在3-4天乾燥,一周左右即可痊癒。然而若未適當處理,則可能引起細菌感染及全身過敏反應,甚至於留下不可逆性的色素沉澱疤痕!所以,一旦被隱翅蟲接觸,首要工作就是用清水溫和地沖洗病灶,並以乾淨紙巾或毛巾壓乾病灶,然後迅速就醫,臨床上可以酌情使用抗組織胺、抗生素或外用藥膏來緩解症狀。

參考連結:校園隱翅蟲防治
分享自http://health2.nhu.edu.tw/news/news.php?Sn=132

390-20442.jpg
圖片分享自:快樂小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