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物落成於1898年,以圓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
測候所為台灣日治時期初期興建的少數大型建築之一,不但年代久遠,更是現代氣象觀測的啟蒙地。
1998年,宣告為台南市所屬的市定古蹟。2003年,再升格為國定古蹟。
1898年落成的台南測候所廳舍為圓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
底下的圓形建物,直徑約略15m,其構成的建物面積為180平方公尺,合約50餘坪。其圓形建物平面上方則置有直徑寬約3,高約6.5公尺煙囪塔樓狀的中央圓塔風力計。
圓形建物以該風力計為中軸,其餘部分上鋪屋瓦,搭建的外部鋼條呈十八條放射狀排列。除東西向走道外區分為六室,該官署建物連同上方中央圓塔風力計共高11.6m。
在建物結構方面,此測候所除採磚造材質外,初建時斜屋頂採用黑瓦,屋面鋼條組成的十八根大樑由中央圓塔內環牆之磚疊上緣架設,最後經中環牆頂部在塔於外環牆上而成。
而該建物不但於19世紀末期的台南市為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台灣少見的高聳建築。
經過數度整修後,今測候所結構雖無大幅度改變,但是原來的灰泥塗裝外觀改由紅磚磚面,瓦片則改為鬼瓦。
除此,附壁柱下緣變成石造基座,柱腳及外環牆亦以石材連接,呈現圓形的「十八邊形」,另外,基座下方外飾洗石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政權。
同年,原台南測候所改稱台南氣象局,並於1947年恢復地面觀測。
經過數度更名後,該測候所於1977年7月起改名為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測站。
而位於該測候所的辦公處所,則另遷至一旁興建新舍,更名中央氣象局台灣南區氣象中心。
1989年,因建物與設備漸趨老舊,該測候所氣象觀察部分業務亦移轉該地附近的一新建鐵塔。
1998年該測候所觀測業務完全結束,並由當地政府指定為台南市市定古蹟。
因其建物為19世紀末少見的大型建物,又因其同期明治時期測候所(包括日本內地)均已拆除重建,綜其理由,在該建物大幅整修後,中華民國內政部於2003年指定原台南測候所的建物為國定古蹟,並開放一般民眾觀賞,平常日亦舉辦氣象活動。
以上資訊測候所內部的牆上都有歷史來源說明
在新舊建築物的連結處有這些以前測氣象的器具展示
日式建築的門窗格局
一般人都認為這間不能參觀
因為面對公園路的門永遠是關著
如果想進去參觀必須走到後面
只要看到門開著隨時都可以進去看
但是只能參觀樓下
可能怕太多人上去會損壞原有的建築吧
八卦型氣象站內部的擺飾
1998年,宣告為台南市所屬的市定古蹟。2003年,再升格為國定古蹟。
八卦型氣象站外面的景觀
底下的圓形建物,直徑約略15m,其構成的建物面積為180平方公尺,合約50餘坪。其圓形建物平面上方則置有直徑寬約3,高約6.5公尺煙囪塔樓狀的中央圓塔風力計。
圓形建物以該風力計為中軸,其餘部分上鋪屋瓦,搭建的外部鋼條呈十八條放射狀排列。除東西向走道外區分為六室,該官署建物連同上方中央圓塔風力計共高11.6m。
在建物結構方面,此測候所除採磚造材質外,初建時斜屋頂採用黑瓦,屋面鋼條組成的十八根大樑由中央圓塔內環牆之磚疊上緣架設,最後經中環牆頂部在塔於外環牆上而成。
而該建物不但於19世紀末期的台南市為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台灣少見的高聳建築。
經過數度整修後,今測候所結構雖無大幅度改變,但是原來的灰泥塗裝外觀改由紅磚磚面,瓦片則改為鬼瓦。
除此,附壁柱下緣變成石造基座,柱腳及外環牆亦以石材連接,呈現圓形的「十八邊形」,另外,基座下方外飾洗石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政權。
同年,原台南測候所改稱台南氣象局,並於1947年恢復地面觀測。
經過數度更名後,該測候所於1977年7月起改名為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測站。
而位於該測候所的辦公處所,則另遷至一旁興建新舍,更名中央氣象局台灣南區氣象中心。
1989年,因建物與設備漸趨老舊,該測候所氣象觀察部分業務亦移轉該地附近的一新建鐵塔。
1998年該測候所觀測業務完全結束,並由當地政府指定為台南市市定古蹟。
因其建物為19世紀末少見的大型建物,又因其同期明治時期測候所(包括日本內地)均已拆除重建,綜其理由,在該建物大幅整修後,中華民國內政部於2003年指定原台南測候所的建物為國定古蹟,並開放一般民眾觀賞,平常日亦舉辦氣象活動。
以上資訊測候所內部的牆上都有歷史來源說明
保留原味的手把 |
自來水廠的編號 |
因為面對公園路的門永遠是關著
如果想進去參觀必須走到後面
只要看到門開著隨時都可以進去看
但是只能參觀樓下
可能怕太多人上去會損壞原有的建築吧
八卦型氣象站內部的擺飾
由內往外拍的模型 |
胡椒管是從這裡上去的 |
日式古鐘 |
辦公室的門 |
一樓跟二樓之間的建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