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台南府城的開元寺

本文所有相片2013年12月初手機隨手拍
資料來源是上課講義和開元寺現場記錄

我本身50幾年前幾乎過年都會去開元寺走走
最近去上了些古蹟文化的課後利用假日與兒子再度重遊
發現真的跟老師說的一樣改變了許多

不過還是有保留一些古蹟值得去參觀
這裡的環境清幽沒有中西區古蹟的人潮

開元寺位在台南市北區北園街89號
是可免費參觀的

















 康熙時的古鐘,此為台灣最早鑄造的古鐘


 正殿為大雄寶殿,主祀佛界地位崇高的華嚴三聖---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此三尊神像隨開元寺的歷史存在,年代久遠。殿內還有三百年的銅鐘,字跡依然清晰可見,是少見的極品珍物。仰頭一望可見扛舉廟角大樑的「憨番」,側身弓腿,雖負重而不吃力的靜立一端。

位於大雄寶殿之後的拜殿和大士殿間,有小圓肚的酒甕,正反相疊排列,形成酒甕瓦短牆。大士殿主祀觀音,為二樓建築,以經卷法器為吊筒,別具創意,造型也較特殊;另有手握蓮花、佛經、寶劍和金剛杵,在佛寺中也是少見。門楣上「不二法門」的橫匾,是哈當阿重修此寺時所題。

另有鄭經井、七絃竹及「詩魂」碑都深具意義;而圓光寶塔三座相連,挺入雲霄,在開元寺的晨昏時分,鐘鼓梵音輕傳,清淡無爭之地,自是脫俗超塵。
 大雄寶殿裡供奉的佛像





 開元寺最早是鄭經設在台灣的亭園別墅,間做其母晚年安居的處所。清領後,才將別墅改為佛寺,屬於佛教禪宗臨濟宗支派。

a. 別館的創建:
明永曆年間,鄭經在金門、廈門沿海戰敗,退守台灣。一時間仰鬱失志無心攻事,就在當時郡治之北的洲仔尾一地築園造庭作為「承天府行台」,也就是在台灣的別館。永曆34年(1680)築造完成,又稱為「洲仔尾庭園」或「北園別館」。 據說,園內極為敝闊華麗,峻宇雕牆、修築茂林,加上曲折有致的小橋樓台,堪稱全台庭園之冠。鄭經從此流連園中,鎮日酗酒,縱歌逸樂,直到積鬱而卒。其母董氏後亦終老於此。

b.改別館為佛寺:
清康熙29年(1690),當時的台灣鎮總兵王化行及台廈道王效宗,因見北園別館遼闊幽寂,竹林蒼鬱,是所謂「三寶地」,極適興築寺宇;而台灣當時又沒有大型佛寺古剎於是決定改別館為佛寺,以彰顯大清盛世。修竣後,取名「海會寺」,又稱「開元寺」;第一任主持為志中禪師。 

到了乾隆42年(1777),台灣知府蔣元樞加以大規模的修建,增建各殿、妝塑佛像,定下從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到大士店的中軸建築規制及左右廂房等。修後冠稱「開元寺」並留有碑圖、文說明。

嘉慶元年(1796),為慶祝皇帝登基,遂取「聖天子綏靖海疆至意」,更名為「海靖寺」。鎮總兵哈當阿並題「三寶殿」、「彈指優曇」、「不二法門」等3匾,至今猶高掛殿堂之上。

 c.日治時期:
1895年台灣割日,寺內惡僧寶山與日人勾結,擬將寺產出賣給日人,幸好出賣前夕該僧嘔血身亡,開元寺才得以保存下來。後來,經第6任主持玄精上人發願重修,以德啟眾,懲惡勸善,宗教風氣漸盛,開元寺舊觀也得以恢復。

d. 光復後:
民國47年,政府實行「耕者有其田」政策,開元寺因土地生產不足繳稅再度陷入危機。後經眼淨禪師與台南各界士紳名流合議處理,才得以化險為夷。

此後,寺宇陸續添建修整,並創辦佛學院、幼稚園、慈愛醫院等,朝向多元發展。

目前列為2級古蹟的開元寺,扮演的以不僅是僧侶共修與佛教信仰的單純寺院角色,而是一座與台南市民的日常生活關係至為密切的綜合性機構。

 大雄寶殿外觀



 開元寺,是目前台南市規模最大的佛寺,也是台灣最早創立的官方寺院,在台南佛教界享有極為特殊的地位。

原名「北圓別管」的開元寺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原是鄭經在台灣的行館和安養母親董氏之所。

到清康熙29年(1690),才改建為全島最大的佛教寺院。

300餘年來,雖迭經修建,在主體的建築形制上,卻仍保有典型佛寺的「伽藍格局」,在目前台灣的佛寺中殊屬少見,十分難得。

除建築特色外,開元寺還保存許多明鄭時期的遺物,是研究鄭氏家族的重要史料。

其他如銅鐘、佛像、匾聯、雕刻等文物,加上民俗畫大師蔡草如的豐美彩繪;有一趟開元寺,有如享受了一番兼具歷史、藝術與宗教之美的旅行,豐碩而甘醇。

開元寺的三川門、彌勒殿和大雄寶殿3棟建築,是目前台南市規模最大的2級古蹟,在進入實地導覽之前,特別就歷史、空間、建築及神明等角度;分別來認識開元寺的精隨所在。










 正門的彩繪門神--韋馱、伽藍是出自於古都名繪大師蔡草如之手。他將二神英挺動人的氣勢,一一流露展現。邊門的四大天王則分持劍、琵琶、傘、蛇分立兩旁。

在兩側邊門和側窗上,最可欣賞的是不同書法字體的對聯,其中以葉狀筆畫的「竹葉體」最是少見,是貢生林朝英在臺灣僅存的遺墨。左窗「篆書」對聯,右窗「隸書」對聯,都是寓意深遠的對句。

入三川門內,懸有「開元寺」和「小西天」匾,為光緒和日據時代信徒所敬獻。在黃屋板和大紅楹及木作彩繪下,有二碩大的護衛神像,坐立口微開,這就是強勇而富正義的哼哈二將。

三川門和前殿彌勒殿之間有一寬敞的中埕,使人有舒暢的空間。殿門上的綠底藍字匾,上書「彈指優曇」,為嘉慶元年哈當阿所題。最能博君會心一笑的是門前數幅對聯,當面對大肚笑顏的彌勒佛像時,再細想此對聯,必能意會圓融,而有達觀、樂天的襟懷。此外四大天王腳踩悲戚、哀嚎的惡鬼,也頗能警惕人心,象徵酒色財氣四大皆空。殿右側壁上珍貴的「重修海會寺圖碑」,可以觀石思古,對照憑想。




 開元寺原來叫「海會寺」,及其位在海、溪會流附近。
建築特色:
開元寺是由庭園別墅改建而成的佛寺,鄭經當年華麗的雕牆畫字今已不可見。取而代的是樸素典雅、清朗祥寧的典型清代佛寺建築。
a. 屋頂形式:
3棟古蹟建築的頂都是簡潔的「三川脊式」。沒有太多複雜的裝飾,素潔而莊嚴,具有佛教的寧和氣氛,和一般混合民間信仰的廟宇屋脊形式大不相同。
b. 彩繪:
寺內各殿的重要彩繪作品,幾乎全出自大師蔡草如之手。從三川門、彌勒殿、大雄寶殿到祖師殿,無一不豐美細緻,匠心獨具。
c. 木雕:
簷下樑間的木作,工巧精美,十分可觀。由其三川門前的門扇與木窗透雕,題材非常豐富,包含花鳥、龍鳳與各種吉祥圖案,美不勝收,非常值得一一細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