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人注意的一對石獅 文昌祠壯北石獅:文昌祠建於清康熙年間,石獅成於是時,祠已圯毀,石獅現置該園民族路大門兩側。 |
這張是探班時拍的 |
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打敗荷軍,在赤崁樓建立承天府署,成為臺灣首次光復的精神號召中樞。鄭成功在進駐安平前,暫住赤崁樓,長達九個月,我們今天登樓憑弔,想見鄭成功當年西望故國,應該是情馳萬里,壯志激烈的吧!至永曆十八年,承天府裁廢,赤崁樓成為儲藏火藥的場所。
康熙六十年,朱一貴變起,赤崁樓的鐵鑄門額被拆去鎔鑄武器,開始破壞。以後加上人為的殘損,風雨飄蝕、地震顛搖,到嘉慶年間,赤崁樓只餘下四周的頹兀城牆,和一片淒清荒涼的景象。
同治光緒年間,大士殿、海神廟、蓬壺書院、文昌閣、五子祠,先後建築在赤崁城址上,城堡原壁被削毀一半,臺基寬度不夠,故另加擴建。這五座建築物,巍峨高聳,為破落的赤崁城址平添了壯偉氣派。今天蓬壺書院和五子祠因為地震颱風只存玄關,其餘已成陳跡,唯有文昌閣還古風依然。日本竊據臺灣後,以海神廟和文昌閣、五子祠為醫院和學生宿舍,後來又發掘了東北角荷蘭砲臺殘蹟,和壘下地下室的門戶。
光復後,設歷史館於海神廟和文昌祠,參觀者絡繹不絕,積久成習,一般人就把這神廟樓閣認為是古代的赤崁樓。
這個建築的後面是成功國小 普羅民遮城東北稜堡殘跡:荷蘭人於明永曆七年所建舊城之一部,清光緒十二年,其臺基上建置五子祠,祠毀之後,經過發掘,乃現此稜堡殘跡,其城壁堅厚,可見舊堡之一斑。 |
海神廟:清光緒四年臺灣知縣潘慶辰起造。 |
普羅民遮城古井:荷蘭人建城時所鑿之古井(現存於文昌閣與海神廟之間),相傳有隧道與安平古堡相通,或係謠傳。 |
贔屭三遷,原在大南門附近的福康安生祠褒忠祠,日本時代整修傾頹的大南門(甕城城門原已毀損),把贔屭移入大南門內,戰後再被移到赤崁樓,反客為主變成赤崁樓的主角! 石龜御碑贔:清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變,清將福康安率軍來臺鎮壓;事平,乾隆賜旌功御碑九座,其中四座滿文,四座漢文,一座滿漢文合刻,現置海神廟臺基南側。 |
石馬:原是臺南縣永康鄉洲仔尾前清雲騎尉鄭其仁墓前石彫,現置文昌閣臺基下,普羅民遮城舊堡門之前。
蓬壺書院門廳:清光緒十二年臺灣知縣沈受謙建置。 |
進廟前請注意看這兩個造型不同的浮雕 |
縣署石鼓:縣署為清乾隆十五年知縣魯鼎栴所建,石鼓成於是時,現置海神廟前庭。 技勇石:清代考選武童用物,私家練武亦用之。該園現存四件,與石駝同列。 石栳:清代商郊所用之標準容量器。該園現存二件,與石駝同列。 石臼:清乾隆四十二年,軍工廠鼎建時所置,為擣製油灰之用具。現與石駝同列。 |
1983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宣佈赤崁樓為國家一級古蹟。
參考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