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仲夏夜府城古蹟---赤崁樓


少人注意的一對石獅
文昌祠壯北石獅:文昌祠建於清康熙年間,石獅成於是時,祠已圯毀,石獅現置該園民族路大門兩側。
這張是探班時拍的

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打敗荷軍,在赤崁樓建立承天府署,成為臺灣首次光復的精神號召中樞。鄭成功在進駐安平前,暫住赤崁樓,長達九個月,我們今天登樓憑弔,想見鄭成功當年西望故國,應該是情馳萬里,壯志激烈的吧!至永曆十八年,承天府裁廢,赤崁樓成為儲藏火藥的場所。
康熙六十年,朱一貴變起,赤崁樓的鐵鑄門額被拆去鎔鑄武器,開始破壞。以後加上人為的殘損,風雨飄蝕、地震顛搖,到嘉慶年間,赤崁樓只餘下四周的頹兀城牆,和一片淒清荒涼的景象。

同治光緒年間,大士殿、海神廟、蓬壺書院、文昌閣、五子祠,先後建築在赤崁城址上,城堡原壁被削毀一半,臺基寬度不夠,故另加擴建。這五座建築物,巍峨高聳,為破落的赤崁城址平添了壯偉氣派。今天蓬壺書院和五子祠因為地震颱風只存玄關,其餘已成陳跡,唯有文昌閣還古風依然。日本竊據臺灣後,以海神廟和文昌閣、五子祠為醫院和學生宿舍,後來又發掘了東北角荷蘭砲臺殘蹟,和壘下地下室的門戶。

光復後,設歷史館於海神廟和文昌祠,參觀者絡繹不絕,積久成習,一般人就把這神廟樓閣認為是古代的赤崁樓。





這個建築的後面是成功國小
普羅民遮城東北稜堡殘跡:荷蘭人於明永曆七年所建舊城之一部,清光緒十二年,其臺基上建置五子祠,祠毀之後,經過發掘,乃現此稜堡殘跡,其城壁堅厚,可見舊堡之一斑。

海神廟:清光緒四年臺灣知縣潘慶辰起造。
鄭成功於永曆15年率軍渡海征台。熬戰9個月之後,終於收復台灣。事實上,荷、鄭血戰的同時,鄭成功便已著手建設台灣:除掉設立官署,清查田籍外,還下令屯田,允許官兵圈地成家,並招募大陸沿海居民來台開墾。因此,雖然荷蘭人敗歸後不到半年,鄭成功便於永曆16年5月8日因病逝世,但在他的努力規劃下,一個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漢人社會架構已在台灣隱然成形了

普羅民遮城古井:荷蘭人建城時所鑿之古井(現存於文昌閣與海神廟之間),相傳有隧道與安平古堡相通,或係謠傳。
赤崁樓興建於明朝永曆七年(西元一六五三年),當時荷蘭人竊據臺灣,壓制我國人民,志士郭懷一領導反抗,不幸失敗。荷人心有餘悸,於是在臺江沿岸的赤崁地方,也就是現在的臺南市區,建立砲壘,作為防備,名叫普魯民遮城,中國人則稱為赤崁城,另稱赤崁樓或紅毛樓。此城係用糖水、糯米汁,攪拌蠔殼灰,疊磚建造而成。周圍約一百四十一公尺,樓高十公尺半,南北角有瞭望臺,還有古井與地窖兩所,儲存糧食預留水源,作為戰時的準備。
贔屭三遷,原在大南門附近的福康安生祠褒忠祠,日本時代整修傾頹的大南門(甕城城門原已毀損),把贔屭移入大南門內,戰後再被移到赤崁樓,反客為主變成赤崁樓的主角!

石龜御碑贔:清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變,清將福康安率軍來臺鎮壓;事平,乾隆賜旌功御碑九座,其中四座滿文,四座漢文,一座滿漢文合刻,現置海神廟臺基南側。 



石馬:原是臺南縣永康鄉洲仔尾前清雲騎尉鄭其仁墓前石彫,現置文昌閣臺基下,普羅民遮城舊堡門之前。


蓬壺書院門廳:清光緒十二年臺灣知縣沈受謙建置。


進廟前請注意看這兩個造型不同的浮雕



縣署石鼓:縣署為清乾隆十五年知縣魯鼎栴所建,石鼓成於是時,現置海神廟前庭。
技勇石:清代考選武童用物,私家練武亦用之。該園現存四件,與石駝同列。
石栳:清代商郊所用之標準容量器。該園現存二件,與石駝同列。
石臼:清乾隆四十二年,軍工廠鼎建時所置,為擣製油灰之用具。現與石駝同列。













1983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宣佈赤崁樓為國家一級古蹟。
參考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