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台南府城古蹟---開山王廟


臺南開山神社舊照日治時期大正7年(1918) ,臺南開山神社.
今之臺南延平郡王祠  
位置 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號   本相片翻拍自上課講義



 延平郡王祠,又名開山王廟或鄭成功廟,位於台灣台南市中西區(清代台灣府城油行尾街),為清治時期最早的官祀鄭成功紀念祠,其前身為民間所建的開山王廟,台灣日治時期曾改名為開山神社。但現今樣貌實為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動工改建的結果,所以該廟長久以來未被列為古蹟,直至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將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登錄為臺南市第九座歷史建築。 

早在明永曆十六年(1662年)時,當地百姓們便建有一座小廟祭祀延平郡王鄭成功,而在清治時期因有政治上的顧慮,所以使用「開山王廟」之名來稱呼此廟,有隱喻鄭成功為「開臺聖王」之意。此時期該廟為民間私廟,於乾隆十年(1745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有重修的紀錄。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牡丹事件,清廷派福建船政欽差大臣沈葆楨來。沈葆楨來臺後,接受臺灣府進士楊士芳、臺灣道夏獻綸與臺灣知府周懋琦等人的稟請,與閩浙總督李鶴年、福建巡撫王凱泰與福建將軍文煜等人一同上疏追諡鄭成功、建立專祠與編入祀典中。

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初十,清廷准奏,下詔曰:前明故藩朱成功曾於康熙年間,奉旨准在南安地方建祠。
該故藩仗節守義,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禱輒應,尤屬有功臺郡。著照所請於臺灣府城建立專祠並與追謚,以順輿情,欽此。

朝廷批准後,工程在同年三月動工,秋八月完工。工程耗費銀7400兩,聘請福州師傅前來營造,材料也全來自福州,而成為一福州風格的建築。

在日治時期時,因鄭成功具有日本人血統亦受到日人敬重,因鄭成功與日本有血緣關係,所以延平郡王祠被保留,於明治29年(1896年)7月改名為開山神社,明治30年(1897年)1月列格為縣社,同年起每年2月15日舉行例祭。之後並增建了日式的拜殿與鳥居,但大致建築仍維持原本的福州風格,前殿供奉鄭成功,後殿供奉其母田川氏。
每年農曆三月「迎媽祖」(迓媽祖)時,信徒也會請出開臺聖王神像為繞境隊伍做頭轎。
大正3年(1914年)8月,開山神社進行大規模改建,保留原建築,增建必要附屬設施(神饌所、手水舍、神樂殿、社務所、宿舍)。
改建後的開山神社正殿與偏殿仍為中國傳統建築,拜殿則改為日本具有唐風的形制。

開山神社是日本人抵台之後所興建的第一座神社。
戰後,國民政府將原福州式建築拆除,改建為鋼筋水泥的中國北方式建築。目前之延平郡王祠除當時所存的神轎外,建築外觀已全然不見神社時代的遺跡。目前有一附有中國國民黨徽標誌的牌坊,係遷自台南神社之鳥居。

二次大戰結束進入民國時期後,該廟曾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重建,並於六年後由臺灣省政府指定為臺灣史蹟。但由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的重建中該廟被改建為鋼筋水泥的中國北方式建築,所以在後來並未列為古蹟。直到了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7月21日,該廟才被指定為臺南市第九座歷史建築。

建築特色
現今的延平郡王祠基本上由祠廟本身與庭園和鄭成功文物館組成,主入口位於開山路上,而原本周圍有圍牆環繞,但現在已經打掉,只留主入口和正對著祠廟山門的一部分(做為照壁)。

祠廟的山門前有一座牌坊,原是日本時期的鳥居,但在戰後重修時拿掉了最上方的橫樑,並放上中國國民黨黨徽。
祠廟的本體是三進合院類型,座西朝東,由山門、正殿、後殿與兩側廂房組成。
山門之左有過廊接到「甘輝將軍祠」,祠前有一門通往北邊的庭園,而自祠前往西則為東廡,供有明鄭殉難文武諸臣牌位,此外祭器所亦設於此。







而山門之右為「張萬禮將軍祠」,同樣在祠前有一門通往南邊的庭園,且從祠前往西為西廡,除供有諸臣牌位外,儀仗所也設於此處。
正殿是供奉鄭成功之處,最外圍有迴廊,裡頭正中央為洗石子神龕,上有雕塑家楊英風所做之鄭成功塑像,但近年整修後有不少反彈聲浪。
此外在塑像之前為昔日廟里的神像金身,該神像一度在民間輪祀,直至近年才迎回安座。

後殿中央則為依祀典廟宇的慣例所設的太妃祠,供奉鄭成功之母翁太妃田川氏。
在太妃祠之左,則為供奉明寧靖王與其五妃的寧靖王祠,右邊則為供奉鄭成功長孫鄭克爽及其夫人陳氏的監國祠。






此外在太妃祠前的庭院內有古梅一株,據說乃鄭成功親自種植。該梅原本長於臺灣府府署的「鴻指園」中,而臺灣府府署即是明鄭時的承天府府署,而該梅則是在光緒元年(1875年)時才自鴻指園移植至此。

鄭成功文物館
日治大正八年(1930年)在臺南舉行「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活動,收集臺灣史料展示,昭和七年(1932年)設置「台灣史料館」於安平台灣城內(原安平稅務司公館,今熱蘭遮城博物館),1935年日本政府慶祝「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台南市政府配合成立「臺南歷史館」共計三處會場,第一會場臺南州商品陳列館(今台南高分院址),第二會場今熱蘭遮城博物,第三會場今大南門址。1937年後興建「興亞式」鋼筋混凝土新館於大正公園(原民生綠園今湯德章公園)武德殿舊址(今中西區公所址),太平洋戰爭期間遭美軍炸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於赤崁樓重新設立「臺南市立歷史館」,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延平郡王祠改建為北方宮殿式建築,於南側興建西式平頂館舍乃自赤崁樓舊址遷移並易名為「台南市民族文物館」;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文物館重新整理完成更名為「鄭成功文物館」。

儀典
此廟在戰前並沒有固定的祭日,戰後才在1948年由臺灣省參議會定4月30日為官方春祭之日,但隔年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向臺灣省政府提議改以4月29日的鄭成功登臺日為春祭之日,而秋祭之日則是在1950年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定於8月27日。春秋二祭由內政部長主祭,公祭後由各地鄭氏宗親家祭,有時還會有日本代表以神道教儀式祭祀。

此外在民間則以農曆正月十六日為鄭成功壽誕,每年正月十五日開始便會由沿襲自清朝的「心同敬」、「誠心敬」兩個鄭成功信仰之會就會舉行祭禮直至十六日下午。






資料參考來源--維基百科.上課講義---相片由版主親自拍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